当工业富联的股价在9月4日收于53.13元时,不少股民还在反复确认K线图。这只今年4月才14.3元/股的股票,短短五个月暴涨近400%,市值也冲破万亿大关,成功冲进A股市值前十。
这狂欢场面,让人想起几年前新能源风口下的宁德时代,但热闹过后,一个更实在的问题浮出水面:工业富联这头“大象”,到底是踩着AI风口起舞,还是真的完成了从代工厂到科技巨头的蜕变?
01从代工厂到万亿市值巨头
先看一组让市场沸腾的数据。
2025年上半年,工业富联营收3607.6亿元,同比增长35.58%;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1.13亿元,同比增长38.61%。但业绩亮眼的背后,更刺激的是股价从14.3元到53.13元,翻了近400%的涨幅,市值破万亿,直接把它送进A股市值前十。
展开剩余85%怎么理解这波暴涨呢?我们先来理清工业富联的“出身”。很多人搞不清鸿海精密、富士康和工业富联的关系,其实简单说就是“幕后老板-品牌-大陆核心资产”。
鸿海精密是郭台铭的核心控股公司,富士康是鸿海旗下全球知名的制造品牌,而工业富联则是鸿海把大陆的通信网络、云计算等高端制造业务打包上市的主体,相当于“富士康的大陆科技板块”。
这波上涨最直接的受益者,自然是郭台铭。
通过多层持股架构,他间接持有工业富联约10.54%的股份,股价暴涨让他身家冲到135亿美元,重新夺回中国台湾首富宝座,把富邦蔡家、广达林百里这些老对手甩在了身后。
但首富的光环下,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工业富联的万亿市值,和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的万亿逻辑不太一样。
比亚迪2024年卖了427万辆车,7771亿元营收是实打实的市场份额堆出来的,研发投入砸出的刀片电池、DM-i技术是真能打;宁德时代也靠电池技术垄断,把护城河挖得很深。
可工业富联的增长,几乎是和AI服务器市场的爆发完美重合,说是“时代浪潮儿”一点不为过。
2025年上半年数据更明显:第二季度整体服务器营收增长超50%,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同比涨150%,AI服务器营收涨60%,旗下GB200系列产品还实现了量产爬坡,良率一路改善。
TrendForce预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产值将达2980亿美元,占整体服务器市场7成以上,工业富联作为主要代工厂,自然吃足了这波红利。
但问题也在这里:靠风口起来的增长,能持续多久?就像2020年的口罩概念股,风口一过股价立马打回原形。工业富联现在的狂欢,到底是自己能力强,还是运气好踩对了AI的节奏?
答案或许藏在它的业务细节里。
02
转型,道阻且长
提到富士康,大家第一印象就是“代工厂”。靠大规模流水线生产,依赖大量基层工人,技术含量低,利润薄。
工业富联一直想摆脱这个标签,最明显的动作就是调整业务结构。2024年之前,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是它的第一大收入来源,可2024年云计算业务收入增幅飙到64.37%,通信业务仅涨3.2%,两大业务的收入排名彻底对调。
但这波转型真的成功了吗?笔者扒开数据细节后,发现其中“赚辛苦钱”的本质并未改变。
首先是毛利率低得可怜。2024年综合毛利率为7.28%,云计算业务毛利率才4.99%,2023年5.08%,2022年3.96%,三年基本在5%以下徘徊。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又降到6.6%,比2024年全年下滑0.68个百分点,核心原因就是云计算业务占比提升,而这个业务的毛利率实在太低。
这是什么概念?比农夫山泉50%+、贵州茅台90%+的毛利率差了十个量级,甚至不如一些做服装代工的企业——人家至少还能靠规模压成本,工业富联连这点优势都快保不住了。
为什么毛利率这么低?核心就是“卡脖子”的核心部件全靠外部采购。AI服务器里最关键的芯片、高端元器件,工业富联自己很难造出来,得从别人那采购,成本被别人攥在手里,自己只能赚个组装费,利润自然薄得像张纸。
而核心部件造不出来,根源又指向研发投入不足——这才是工业富联转型的最大硬伤。2025年上半年,它营收3607.6亿元,研发费用却只有50.95亿元,占比仅1.41%,同比只增长4.5%。这个投入力度放在科技行业,不是“躺平”是什么?
对比一下立讯精密2024年实现营收2688亿元,不及工业富联同期营收的一半,但其研发投入却达到85.56亿元,同比增12%,几乎与工业富联持平,还在汽车电子、AR/VR领域不断突破;再看英伟达,2024年研发投入超300亿美元,占营收25%,人家靠研发砸出了AI芯片的垄断地位,工业富联这点研发投入,连英伟达的零头都不到,怎么突破技术壁垒?
1.41%的研发占比相当于“踮脚走路”——既想跟上技术节奏,又不敢真金白银砸进去。这种投入力度,别说研发核心芯片,连优化现有技术可能都费劲。2025年上半年虽然新增了7362件专利,但75.5%都和可持续发展、清洁技术相关,多是制造工艺的小优化,根本不是芯片、核心软件这种“卡脖子”领域,很难形成技术壁垒。
研发不足直接拖了其他业务的后腿。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富联喊了好几年的转型方向,但2025年半年报里只提了“进展缓慢”,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如海尔卡奥斯、三一重工。
海尔卡奥斯能给全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,三一重工的“灯塔工厂”能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;可工业富联截至2025年6月,对内才建了8座灯塔工厂,对外赋能仅6座,连头部平台的零头都不到,收入还在下滑,根本形成不了竞争力。
说白了,它的工业互联网更像是“自家工厂的数字化改造”,没能做成可复制、可对外输出的通用方案。
客户集中度高则是另一个定时炸弹。工业富联的业务高度依赖北美云服务商和头部科技企业,比如亚马逊、微软这些大客户。2025年上半年境外资产占比高达66.61%,新加坡子公司CNTSG一家就贡献了2645亿元营收,约占总营收73%。
这种结构有多危险?如果未来这些大客户砍单或转向其他代工厂,工业富联的业绩随时可能跳水!
03
未来还能走多远?
2025年全球AI服务器需求还在增长,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,一定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。工业富联要想不被风口抛下,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,缺一不可。
首先是研发投入必须“加码”,而且得是大幅加码。台积电就是最好的例子,3nm研发耗时5年,耗资200亿美元,工程师超8000人,用于2nm芯片的投入,每年都是300亿美元以上,三年就是近1000亿美元,换来的是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绝对话语权。
工业富联现在1.41%的研发占比,想要突破很难。要想摆脱代工依赖,至少得把研发占比提到5%以上,把钱花在刀刃上,而不是只在工艺优化上小打小闹——不然永远只能在代工圈子里打转,风口一停就会摔下来。
其次是摆脱组装依赖,向价值链上游走。工业富联现在做的还是组装生意,得试着往设计、研发、服务环节延伸。比如AI服务器的液冷技术,它已经有浸没式液冷方案,但如果只停留在“能用”,没做到“好用、独家”,还是成不了竞争力。
最后是客户结构要“去集中化”,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北美客户这个篮子里。国内市场其实是个大机会,2025年国家推的“5G+工业互联网”512工程升级版,目标到2027年建1万个5G工厂,这对工业富联来说就是家门口的红利。
但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,关键看它能不能把工业互联网方案从“自家能用”改成“别家也想用”。只有把国内政企市场、东南亚市场做起来,才能分散客户风险,找到新的增长曲线,不然永远要看北美客户的脸色。
工业富联的万亿市值,是A股对科技制造企业的期待,但这份期待不能只靠风口支撑。这只“大象”,现在缺的不是规模,而是啃核心技术“硬骨头”的决心——毕竟风口总会停,只有真技术才能让大象一直起舞。
最后想说:万亿市值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
发布于:广东省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